中欧·常州体育场:城市心跳中的运动图腾
清晨六点的常州体育场,薄雾还未完全散去,塑胶跑道上已响起此起彼伏的脚步声。退休教师李阿姨握着太极剑慢悠悠地踱步,额前的白发沾着晨露;穿荧光绿运动服的小伙子正绕着内场冲刺,汗珠砸在红色跑道上洇开小团水渍;不远处的草坪上,几个孩子追着足球疯跑,笑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。这座矗立在市中心的大型体育场,像一块磁石,将不同年龄、不同身份的人紧紧吸附,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活的“心脏”。
一、时光镌刻的建筑史诗
常州体育场的诞生,藏着一段与时代共振的记忆。1986年,为迎接江苏省第十三届运动会,这座占地12万平方米的巨型场馆拔地而起。当时的主设计师是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常州籍建筑师陈伯超,他大胆采用“环形悬挑结构”,看台如展开的莲花瓣般向四周舒展,钢结构的弧度既减轻了自重,又赋予建筑现代美感。建成之初,它曾是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体育场,红白相间的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成了常州市的新地标——老一辈常州人至今记得,当年站在延陵西路抬头望见这座“钢铁巨兽”时,心底涌起的自豪感。
岁月流转,体育场历经三次改造。2008年为承办全国田径锦标赛,增设了电子显示屏和恒温跑道;2019年翻新时,更融入了智能管理系统,连座椅都换成了可降解材料。但无论怎么变,“环形莲花”的外观始终保留,就像一位守着初心的老人,见证着城市从“工业重镇”到“生态名城”的蜕变。
二、赛场内外的不朽荣光
作为专业体育场馆,常州体育场从未缺席高光时刻。1995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上,江苏选手王军霞在这里打破女子1500米亚洲纪录,夺冠后她抱着教练痛哭的画面,被《人民日报》称为“东方神鹿的加冕礼”;2022年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开幕式在此举行,无人机组成的“龙城画卷”点亮夜空,全省13个市的代表团依次入场,场面震撼如电影大片。
而它的魅力远不止于顶级赛事。每周五晚的“市民开放日”,足球场 becomes 热闹的社交场:机关单位的足球队员们穿着统一队服鏖战,啦啦队的呐喊声能掀翻屋顶;周末的亲子活动中,家长带着孩子在草坪上放风筝、搭帐篷,风里飘着烤肠的香气。去年夏天,一位年轻妈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照片:“孩子在体育场学会骑自行车,我则在旁边跑了人生第一个5公里,这地方像个魔法盒,装着所有人的快乐。”
三、市井深处的精神图腾
对常州人来说,体育场早已超越“运动场所”的定义,成为城市精神的具象化表达。每天傍晚,夕阳给看台镀上一层金边,跑步的人们组成彩色洪流:穿西装的上班族脱下皮鞋赤脚跑,广场舞大妈举着荧光棒跳《本草纲目》,甚至有流浪猫叼着网球跑过跑道——这里没有身份壁垒,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在流动。
去年冬天,一位名叫张伟的快递小哥火了。他在体育场坚持夜跑三年,不仅减掉了50斤体重,还带动了身边20多位同事加入健身行列。“以前送快递觉得累,现在跑完步浑身都是劲,”他擦着汗笑着说,“体育场教会我,努力不一定有结果,但不努力一定没机会。”这句话,道出了无数常州人的心声:在这座城市的“心脏”里,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,向着阳光奔跑。
当暮色笼罩体育场,灯光次第亮起,像一颗颗星星落在人间。跑道上的身影渐渐稀疏,但看台上偶尔传来的欢呼仍清晰可闻——那是青春的热血,是平凡的感动,是城市永远跳动的脉搏。常州体育场,从来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,它是常州人写给自己的情书,在每个日出日落间,诉说着关于奋斗、关于温暖、关于希望的故事。而这故事,永远不会结束。
留言: